您现在的位置:沁香堂 > 首页 > 闻香悟道
闻香悟道  
香事越千年
本文来源:网络  发表日期:2014/3/11

    祈祷新年的香火渐渐要点起来。一种雅俗共赏的习俗,却在我们眼里是本糊涂账。既然烧掉的是钞票,祈祷的也是人生不可不有的愿望,那就不妨追问一下烧香的来历吧。

[香与佛]

    罗汉寺香烟缭绕的盛况,给这个兴奋的都市不断注入强心剂。仅仅与观音菩萨相关的香事,就有农历二月十九的诞生日、六月十九的出家日、九月十九的得道日。每逢祭日,或踏步悠然前往,或宝马香车以赴,人人都知道逛庙无非烧香拜佛,惟独不问香与佛究竟是个什么关系。

    在佛门弟子的眼里,香是佛与芸芸众生间的通达之衢。烧香的烟雾袅袅升腾,载着祈祷者的心愿传达于佛界。重庆佛教协会的普正法师说,烧香,烧的是一种虔诚。

    在佛教的经典里,烧香升起的烟雾称为“香云”,香云被视作宝雨、宝云,代表佛门礼仪的庄严肃穆。

    但在佛教传入以前,中国人烧不烧香呢?

[古之香]

    “香”这个字在汉代以前就有了,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《说文解字》里解释,“香”的字义是“气芬芳”。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王本朝分析,“香”的篆体是由上“黍”下“甘”构成,这说明“香”字一开始主要指粮食发出的“芬芳”之“气”。

    北宋的苏轼说:“古者以芸为香,以兰为芬”。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陈宝良说,香字尽管出现在秦汉以前,但古香仅指兰、蕙、椒、桂一类香草。汉代的“鸡舌之香”,宋代沈括的解释是丁香,这依然区别于佛教使用的香。那么,中国人原本是不“烧香”的喽?

    事实上,早在先秦或者更早以前,中国人就有烧香降神的范例,烧的正是蕙、薰一类的香草。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,就必须按制度规定每年向周王进贡王室祭祀用的“苞茅”——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巴茅。

    西汉以前古人“燔柴升烟”。先秦典籍中常见的儒家祭礼,一般是垒柴而烧。柴烟升起,带着人的愿望上达天神,称为“柴祭”。

    所以宋人说,“古者无香,燔柴火芮萧,尚气臭而已”。可见佛教传入以前,中国古人也烧香,只不过烧得不雅——烧柴而已。可以想象,那种烧柴的祭祀,该是一种“催人泪下”的粗活,一场祭祀下来,估计主持祭礼的人就成了黑脸包公。

[香之变]

    用动植物原料做成焚烧之香,是古代中东犹太民族的发明,而用途,同样是宗教祭祀,向天神传达人的心思,不同的只是“深加工”。

    犹太人这种雅致的焚香法传遍中东、中亚、南亚等地,又随着汉代的佛教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皇帝与贵族们才率先烧上了洋香。

    从汉到唐宋,洋香仅用了一千年的光景,便从帝王烧到将相,从皇宫烧到官府人家,更随着佛教的繁荣有了“南香”(岭南香)的大量涌入,洋香因为价格步步跌落而走进寻常百姓家。烧香拜佛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。

    而另一方面,在中国人一直盛行的祭祖、祭社稷等大小仪式上。洋香的雅致也取代了粗重的“烧柴”。到唐代,焚柴祭祀的方式彻底消失,连道教也烧洋香。唐朝后期的穆宗和武宗信奉道教,每日早起焚凤脑香、龙火香。宋代,朝廷祭孔子的仪式是“三上香礼”。

    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,华夏大地香事繁盛,各地名香涌现。如北京的安息香、河南的黑坛香、广东的降香、南京老字号顾春桥的香都全国闻名。香的种类也日渐繁多,线香、盘香、散香、香饼、香球、高香,不一而足。造香的原材料也逐渐“国产化”。如今,一些名香还远销国外,香的买卖甚至做上了互联网,轻点鼠标就可送货上门。

[香之趣]

    香的原料往往采自类似檀香、花梨木类的香木植物。不同产地的香,其味或同或异,渐渐生出一些说法。比如“闻香识官”。

    据说焚香有净室的功能。明代的官僚对焚香钟爱有加,士大夫把书斋里焚香视为清雅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闻香识官是明代真实的官家写照。当时,身居京城的官员崇尚玉华香、聚仙香、沉速香、印香、万春香等,这些香精工制作,香味持久,被誉为奇品之香。不同等级的官僚,往往烧不同的香,官阶大小,从其书斋内所烧之香便可略知一二。

    又比如“红袖添香”。明代,“黄香饼”、“芙蓉香”、“龙涎香”等被誉为香中的“佳丽”,当时有人认为,香中“佳丽”具有“助情”功能,从科学的角度讲,气味能增进情欲是客观事实。

    电视热播剧《还珠格格》中的香妃娘娘,乾隆皇帝疼爱有加,受封之名源于身上的“西域奇香”。所以,“闻香识官”到“闻香识人”,最后又演绎出“闻香识女人”的说法,即使在今天的写字楼里,也是绅士们闲聊的话题,只不过香料变成了香水,价格高得常令绅士们突发心脏病。

上一篇:香与中国文化
下一篇:道香
 精彩推荐  
琥珀的产状,产地和地质分布。
中国历代香器概述
与香有关的人物故事
香与养生文化之薰香疗法
悠悠品香
香的常见用途
香,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
 热点文章  
琥珀的产状,产地和地质分布。
薰香与现代都市生活
道香
香事越千年
中国香文化
传统香文化
中国烧香源流简说
沁香堂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: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9号衣锦华庭2期3座17店面
联系电话:400-699-0253 0591-87500522 联系QQ:2273294689
闽ICP备2024067580号  技术支持:文企网络